大医生坐诊小社区期待长效机制
以后看专家不用去大医院排队,在社区也能看大医院专家了。昨天,市卫生局在翠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联建协管”挂牌仪式。以后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专家将每周定期下沉到社区,促进“首诊在社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新秩序的形成。(3月13日《珠江晚报》)
乍一看来,大医生坐诊小社区,似乎多少有大材小用之嫌。不过,社区医疗是不是不需要专业经验丰富的医生,是否就没有大医生的用武之地,答案恰恰是否定的。事实上,尽管与国外的家庭医生不同,但社区医疗的根本目的其实正是要努力起到家庭医生的作用。而在国外,家庭医生恰恰并不意味着可以经验少些,水平低些,相反,对于医生的专业要求甚至并不亚于大医院的名医。不仅如此,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医疗到位,显然不只是社区医疗点多了,或是社区医疗收费更加优惠、便算万事大吉,医疗人才的到位,恰恰更加不可或缺。
现实中,放着社区医院的优惠不享,哪怕是人再挤,挂号再难,也认准了非去大医院看专家不可的民众,其实仍然不在少数。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无疑更加发人深省。
事实上,小病回社区本就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向往。可惜的是,我国时下的医疗体制,并没有守护和发展好社区医疗这一环,一边是对于重点大型医院的倾力扶持,大医院的扩张态势愈发猛烈,甚至出现了大医院合并周边小医院,形成超级医疗集团的趋势。另一边却是大多数的社区医疗机构缺乏资金保证、举步维艰,好一点的人才或因待遇差,或因大医院挖角等原因也都尽皆流失、剩下的社区医疗人员用“兵不强,马不壮”来形容并不为过,如此状态的社区医院当然只能是少人问津,老百姓不去,不是因为不想去,而是因为不放心、不敢去。
于是乎,社区医院的整体缺位与不能切实履行疾病预防与基本医疗救治这一职责,导致了患者们有病只有去大医院一条路,而大医院高昂的收费又造成了群众小病能拖则拖,小病拖成大病才无奈就医。而造成这一怪现状的根源之一,正在于社区医疗人才与能力的缺位。
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社区医疗的实力,给予社区医疗更多的技术和设备资助,显然是社区医院获得认可,并真正惠及社区居民的前提。而真要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则更应加强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的人员互动,让大型医院的名医时不时去社区医院坐堂,让社区医院的医生时不时到大型医院实习与锻炼,如此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资源共享并迅速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医生坐诊小社区”无疑值得期待。吴江
真要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则更应加强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的人员互动,让大型医院的名医时不时去社区医院坐堂,让社区医院的医生时不时到大型医院实习与锻炼,如此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医疗机构之间资源共享并迅速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